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村民们每天上山除了携带铁锤、钢钎等工具外,还会捎带上南瓜、土豆、胡萝卜、面条等食物。因为工地距离村庄较远,来回徒步至少两个小时,所以午餐需要就地解决。
在山腰背风处,由3位老大娘组成的“炊事班”的工作强度并不亚于修路人员。今年68岁的刘苗香,身为“炊事班”的一员,为了给大家做饭,她和同伴除了要运水,还要上山砍柴,然后择菜、切菜,生火做饭。
因为村民劳动量大,50多个人至少要吃两大铁锅面条。刘苗香胃病缠身10多年,平时药不离身。但她说,虽然苦点累点,但每到吃饭时间,看着大家端着碗、盆热热闹闹挤在一起狼吞虎咽的样子,心里特别高兴。
刘拥军介绍,修路的村民总计100多人,几乎都在50岁以上,其中年纪最大的刘羊年已经74岁。修路一个多月以来,他从未离开过一天,他的老伴一开始也陪着来干活,后来由于身体有病不得已才回家休息。
修路期间,组织者之一、67岁的刘虎泉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。刘土贵说,刘虎泉本来血压就高,每天还要帮忙搬运石头,前两天突发脑溢血晕倒在工地上,至今还在涉县人民医院抢救。
经初步估算,后牧牛池村留守老人所修建的山路总长度大约5000米,目前已修了2000余米,剩下的路段预计今年3月份可以完工。
乡亲们盼着修好路后,能够开着三轮车上山耕种,然后再在路两侧、山上种满核桃、花椒等经济效益好的树木。另外,道路的尽头还有一处文物遗迹,每逢庙会,周边十里八乡,甚至外省的游客都会前来观光旅游。
刘土贵告诉记者,没钱租赁机器设备,他们可以靠双手,可没有水泥,他们就只能用泥土铺路。但如果道路不硬化,夏季遭遇暴雨,这条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山路很可能会被大水冲垮,到那时所有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。所以,乡亲们特别希望能有爱心人士或有关部门,能够伸出援助之手,帮助他们硬化路面。
当前正值数九寒天,走在山间崎岖小路上,尽管将羽绒服裹得紧紧的,还是难以抵御凛冽的寒风。当步入修路现场后,眼前的景象却令人热血沸腾。
只见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,男的抡锤凿石,合力垒堰,女的挥锨铲土,推车运料铺设路面,个个生龙活虎。望着这种热情高涨的集体劳动场面,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上世纪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,更是深深体会到了老区百姓“人定胜天”的豪情壮志。
为了节省时间加快进度,本应该安度晚年的老人们中午不舍得回家休息,他们从家里带来南瓜、土豆、面条,就地劈柴搭灶煮饭。午餐没有丝毫油水,但大家坐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,饱经风霜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疲倦。受此感染,记者连吃两碗,感觉老乡们的饭菜格外香甜。
在处处追求效益的市场经济社会,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没有报酬的工作,也不理解六七十岁的老人为何干劲十足,每日焕发着青春活力?对此,几位老者笑着说,他们修的是一条充满希望,可以造福子孙后代的道路,只有积极劳动,才会让人年轻、快乐。(文/图记者王彬 通讯员郜雅)
上一篇: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黄才发:做乡村科普教育的“种梦人”
下一篇:没有了